2018年7月2日上午10時30分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外記者見面會,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、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周曉飛、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李文新,圍繞“調整運輸結構、提高運輸效率、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”有關方面的工作和中外記者進行了交流。
交通行業調結構:今年實施六大行動!
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,有哪些行動?
6月27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。行動計劃提出,通過三年集中攻堅實現全國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11億噸(增長30%)、水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5億噸(增長7.5%)、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.4億噸的目標。交通運輸部將從今年起在全國范圍實施6大行動:
一是鐵路運能提升行動。
力爭到2020年大宗貨物年貨運量在150萬噸以上的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接入比例達到80%以上。
二是水運系統升級行動。
2020年沿海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達60%以上。在環渤海、山東、長三角地區,2020年采暖季前,沿海主要港口、唐山港、黃驊港的礦石、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。
三是公路貨運治理行動。
深化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,優化主要物流通道超限檢測站布局,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,加快淘汰更新老舊貨車,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維護制度。
四是多式聯運提速行動。
加快多式聯運樞紐建設,完善節點設施布局。推動聯運裝備改造升級,促進集裝化、廂式化和標準化應用。
五是信息資源整合行動。
2019年底前,規模以上港口與轄區鐵路企業之間全面實現聯運信息無障礙交換。
六是城市綠色配送行動。
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和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。制定新能源車輛便利通行等政策,加大新能源配送車輛推廣應用力度。
目前我國運輸結構存在哪些突出問題?
近幾年,交通運輸部加快發展多式聯運,推廣甩掛運輸,試點開展無車承運,努力推動運輸行業轉型升級,取得了積極成效。但總體來看,貨物運輸結構問題依然突出,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。
一是綜合運輸體系結構不合理。
二是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。
三是綜合運輸組織化水平不高。
四是基礎設施銜接不順暢。
圍繞物流降本增效,發改委今年重點開展哪些工作?
今年以來,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從簡政、減稅、降費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措施,認真梳理總結各地推動物流降成本的好做法、好經驗。下一步,將繼續抓好物流降本增效工作,主要有三件事:
一是通過抓好簡政放權、減稅降費等各項已出臺政策的落實,繼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稅費負擔。
二是組織召開全國物流降成本電視電話會議,對前期各地物流降成本經驗宣傳推廣工作進行總結,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任務和重點工作。
三是抓緊編制發布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,構建科學合理、功能完備、開放共享、智慧高效、綠色安全的國家物流樞紐網絡,打造“通道+樞紐+網絡”物流運行體系。
鐵路在調整運輸結構中有哪些具體措施?
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鐵路貨運量達到47.9億噸,大宗貨物運量占鐵路貨運總量的比例穩定保持在90%以上。
將重點采取三個方面措施:
一是著力解決運輸能力問題。圍繞大秦線、唐呼線、侯月線等六條線和山西、陜西、內蒙、新疆、沿海、沿江等六個區域為重點,深入挖掘運輸潛力,為鐵路貨運增量行動提供可靠的運力保障。
二是著力解決物流成本問題,將主動配合支持地方政府、港口、廠礦企業大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,消除物流的中間環節,實現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無縫銜接。
三是著力解決運輸供給問題,努力提供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鐵路貨運產品。
如何破解推進運輸結構調整難點?
當前面臨的難點主要有:
一是如何處理好運輸結構調整與經濟運行之間的關系
二是如何充分發揮不同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
三是如何妥善應對運輸結構調整給道路貨運行業改革發展帶來的“陣痛”
四是如何推進政策制度的創新
應對措施:
一是堅持遠近結合、重點突破,加快推進“公轉鐵”重點工作。近期要著力解決港口集疏運體系中不優的問題,切實加強公路超限超載治理。遠期著力破解制約運輸結構調整工作的制度瓶頸、技術壁壘和組織障礙。
二是堅持標本兼治、綜合施策,加快建立運輸結構調整長效機制。加強運輸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調整等工作的統籌協調。加強“公、鐵、水、航”等不同運輸方式統籌規劃建設和一體化組織。
三是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,有序推進道路貨運行業轉型升級。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輿論宣傳和政策解讀,合理引導市場預期,加強對運輸結構調整工作的跟蹤評估。
四是堅持政策引導、系統推進,充分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調動廣大運輸企業共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。同時,也要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,建立運輸結構調整政策引導機制。